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天地和生死


在早期中國宗教的這些偉大特徵中--與祖先的連續感,祭祀,占卜--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重點.重點是在''而不在''.要了解儒家作為宗教的整個層面,重要的在於明了孔子把人民的關懷,''移到'',而沒有完全把''拋棄.

儒家這種雙面性的第一項可以很容易找到文獻証明.在當時一個爭論得很激烈的題目--哪一樣應該優先,地上的人抑或是需祭祀的神靈世界的要求?--他的回答是,雖然神靈的要求不可忽略,但人民應該為先.中國人日後為人所知的現世性和實用的考慮浮現出來了,孔子在凝結他們這種現世取向上做了很多工作.

'我不能說我們所知的社會是那全體,'杜威寫道,'不過我的確要特別說它乃是那可供我們觀察的全體的最廣泛和最豐富的表現.'孔子會同意的.他的哲學乃是一種常識和實用智慧的混合體.它沒有深邃的形上思想,沒有飛躍的玄想,沒有激動的靈魂對宇宙虔敬的呼喚.正常情況下,'不談鬼神'.'你知道的就認你知道,你不知道就認你不知道.'(譯注/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他說,'多聽,對於有點懷疑的就擱在一旁,對於其余的要小心謹慎地說話;多看,於意思不清楚的就放在一邊,對於其余要小心謹慎地行動.'(譯注/原文:'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多見闕殆,慎行其余.'結果,只要問到有關彼世的事情,孔子就把重點拉回到人身上來.被問到侍奉鬼魂的事,他回答說:'你還不能夠奉人,怎麼能夠侍鬼魂呢?'(譯注/原文:一天能事人,焉能事鬼?')問到關於死本身,他回答說,'你連生都還不了解,怎麼能了解死呢?'(譯注/:'未知, 焉知死?')總而言之,一次只一個世界.

(摘自:人的宗教  作者:休斯頓.史密斯)

 

仰望向天,只見一片蔚藍的晴空,萬里無雲.有誰想過在衝上雲霄之後,可以到達什麼境地?在那遙遠的晴空上,那裏充滿了人好奇的夢想.人會向着天空想像,那裏有什麼神祇住在那遙遠的天際?天空就代表着人的希望. 天際是一片還未被開發的空間,充滿着為人類而預備的廣大的資源,,人類的夢想.

天有着對於人來說,極度廣大的資源,這就是緼藏在人意識中的所謂希望.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一項獨有的哲學思想.它說明了天和人的關係.天一直管治着人的生命,也一直管治着人的各種行為.人這方面則是從着被授與的方式生存着,被授與則是一種被動.人從意識開始已經是在被動的狀態,,在沒有自己的選擇的情況下,在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的身份的情況下,一定要從着某一個特定的模式,,一種無上的智慧.人一早已經,從被創造出來開始,已經是無上智慧的子民,必須服從這種智慧的規定,才可算是一個成功出生的人.

至於人的生存方面,人是活在怎麼樣的意識中?一般人都是被控制在一種二元的邏各斯中.人似乎在生活上的決擇上只有兩個方向,正面的和負面的.而宇宙的無上智慧就是靠這二元的邏各斯去捆綁着它的所有.人能說話,理應是這個宇宙的邏各斯的其中一個顯現.究竟邏各斯本身是不是就是''?為什麼我這樣假定邏各斯是''?因為分辨正面與負面的是處在人的意識,只有人的意識才需要有兩方面的認識;處在邏各斯方面,它只是需要發號施令,它不需要分辨正或負;分辨正或負並不是邏各斯的責任.當邏各斯下了命令,說話者的我們則在被授與的情況下,意識分成兩方,因為,意識的存在需一個生存的平面,'',才能成為'',在這平面上以被授與的邏各斯生存.

至於孔子主張不去講鬼神,只相信現況的存在.他的意思是說不要去想生活上觸不到的事情,做好目前的事情已經是一件神聖的事.目前已經是邏各斯浸透的生命,一般而言,天正是在我們當中,它的邏各斯正與我們一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